在喜马拉雅听的第一个付费专辑是陈果老师的课。
其间也断断续续的听了一些其它内容,都是听免费的,据喜马拉雅帮我统计的资产报告,总共听了88各专辑吧,可以看出我听书比较杂乱无章,听到感兴趣的就去听一听,印象比较深的有已故的林清玄先生的散文,还有“有书”在喜马拉雅里的一些日更文章。
这一年来,也先后买了不少的纸质书,像比尔波特的《寻人不遇》、稻盛和夫的《心法》、《干法》、川端康成的《雪国》、李诞的《笑场》等,以后有机会可以慢慢分享一些读书心得吧。
我觉得知识大使,也不一定是非要在喜马拉雅当,看到的每一篇好文,如果值得推荐,都可以交流、共享。
有些文字,真的无声却胜似有声,除了我在仿写营写《文字里的旋律》的原文——南泽仁老师发表在人民日报的——《挑挑匠》。
还有2018年王心怡的作文《感谢贫穷》,更有林清玄的散文。我曾听一篇文章,说的是林清玄先生开始写作没多久,他那目不识丁的母亲就问他为什么写作,老母亲告诫他,写作应该是能让人看了之后可以鼓起勇气面对生活,而不是看完了就从窗户跳下去。
在这个时代,焦虑似乎成为了最热的词,希望所有人都能够从那些书中、文字中、声音中找到那支可以照亮黑暗的蜡烛,顺着烛光去找到属于自己内心的平静。
最后,还要说一下,我是喜马拉雅知识大使,如果你也喜欢分享知识,一起交流读书心得,可以私信我,我们一起共同学习。
转载请保留链接:
http://zhishi.life/2737.html
RSS订阅请点击 :
http://zhishi.life
/feed